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湖南古田在春耕中见证水稻的新生

2023-03-28 10:58:52来源:红网

新华社长沙电三月的澧阳平原上,农人们灌水耕田,一株株新种下的水稻,沐浴春光奋力生长。新春伊始,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的种粮

新华社长沙电三月的澧阳平原上,农人们灌水耕田,一株株新种下的水稻,沐浴春光奋力生长。


(资料图片)

新春伊始,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的种粮大户李先磊忙着检修旋耕机、插秧机等10多种水稻作业器械,对早稻秧田开始进行机械翻耕,购置早稻种子及育秧盘;三月,他忙着种水稻,在田里抢时间……

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,今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117万亩,其中水稻103.1万亩。粮食总产预计10亿斤以上,可满足近300万人一年的口粮。

青青稻苗,在风中摇曳,讲述着新一年的希望,也沉淀着千百年的传奇。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们,或许很难想到,他们偶然发现的野生稻,在经历数千轮春耕后,彻底地改变了后人的世界。

“在不断尝试各种野生植物的果实后,我们的祖先最后发现野生稻稻米饱腹、口感不错、容易储存,于是就把野生稻作为重点驯化作物。”正在进行“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”课题研究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意愿说。

澧阳平原日照充足,水量丰富,气候温暖,土壤肥沃,为野生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。这里现存的彭头山、八十垱、城头山、鸡叫城等稻作遗址,记录着先民们勤于稻作的历史。

“这里被视为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。”李意愿说。

中国稻作历史悠久。20世纪90年代,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距今12000年左右的水稻植硅石;在玉蟾岩,还发现几粒完整的古栽培稻。

如今,走进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,仍可见规整的古稻田,田埂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净灰色田土,在稻田剖面可以清晰见到水稻根须。稻田旁边的原生土上,有水塘、水沟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设施。

“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开启农耕文明时代。”李意愿说,水稻的演化与传播是在人类行为作用下十分缓慢的进化过程,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驯化和选育,古代先民终于让驯化后的栽培稻“挺直腰杆”,并攻克了掉粒的难题。
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的助理辛业芸说,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长期驯化而来,古代就已经有古栽培稻,这种溯源和演化对领域里的科研工作者都是有吸引力的,袁隆平曾经很关注古栽培稻遗址的发现。

如今,在袁隆平生前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,他曾经像对稻子一样呵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。

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管理处副处长郭夏宇介绍,去年3月,由来自全国7个省的11家单位组成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。牵头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组建了专门团队,“80后”“90后”年轻人占团队总人数的70%。

从2018年袁隆平提出“三分地养活一个人”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(简称“三一工程”)开始,李建武就一直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。

“下田,才是成功的‘捷径’。”今年38岁的李建武一直谨记袁隆平的教诲,每次攻关试验,都需要试验田所在地农民的配合。为了说服和指导大家,李建武总会连续几个月与老乡同吃同住同下田,确保精心设计的栽培方案能顺利实施。

千百年来,一代代中国人握紧手中的稻种,不懈努力,终于以野生稻的基因培育出了杂交水稻。金黄沉甸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,看到了生活的希望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hnmd004